永利集团官网总站团总支“跃动”传统体育文化调研队在行动1
经过第一天的兴奋雀跃,稍事休息,队员们的调研活动于7月11日正式展开。在来之前,队员们查阅了大量的视频资料和文字记载。并参观了村委会图书资料室的珍贵记录。
商河“鼓子秧歌”发源于古老的黄河流域,起源于商河县,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在山东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期是为了庆祝,比如丰收、祈雨、祭天、过年等。现如今,会在特定的节庆时节,各个村的农民们会自发有组织的起来,穿着五彩绚丽的表演服装,带上锣鼓、扎上彩绸、举着花伞,走村串户的舞起秧歌。
11日上午,队员们热情高涨,集合后,乘坐村里家家户户必备的交通工具——电动三轮车,来到白桥乡关王庙村李以彬老人的家中。李以彬老人现年八十岁,是这白桥乡十里八村村民们早年间经过秧歌队比武、公认推选出的秧歌队最有权威的老队长,拉的一手好二胡、能敲锣打鼓,现如今还能扭秧歌,武技超群。
一进家门,李爷爷和奶奶就急忙倒水、切西瓜,热情款待,队员们听李以彬爷爷和其他两位李爷爷为我们讲述他们从小与鼓子秧歌的故事。采访正式开始:由李钰同学负责提问事先整理好的问题,李爽同学负责整理和文字记录,李博文、李润文、费雅琪同学当即开始录制视频和影像资料,分工明确。
一谈到鼓子秧歌,老人们的眼睛里立刻迸射出激动的火花,讲起来更是滔滔不绝,言语中满是对鼓子秧歌的热爱。“鼓子秧歌”从他们小时候开始到现在,已经传承好多代了,年岁太长了,甚至他们的爷爷们,祖祖辈辈,一听见那个锣鼓,一想起那个场面,都是记在骨子里的。“每年一到正月十五,我们就带着队伍到县城里、到各个乡镇上表演,关王庙村的鼓子秧歌队是最优秀的,年年镇上各个村有节庆,都会邀请我们,从老一辈一代代传承下来,形成了固定的形式、固定的花样。队伍里有敲大鼓的、敲小鼓的、玩大镲小擦、还有举伞的、扮丑角的等等,各种角色都有。过去都是踩着高跷穿花(变换队形),那个时候雨雪多,地上特别滑,就在高跷下面钉上小钉子防滑,但还是很危险,现在都不踩高跷了,打地场(在平地上表演)。不同的年纪也扮演不同的角色,岁数大一点的当总指挥打大鼓、敲大镲,年轻一点的举花伞、扮丑角,像十七八的小伙子就敲小鼓,姑娘们扮花角。我们除了出去演出,各家各户还会举办比赛,大家一块出来跳一跳,比一比,非常开心。”
说完,李以彬爷爷拿出了胡琴和板儿,现场拉唱了几段戏曲,三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一弹奏起来、唱起来,就化身成一个个精灵,活跃于音符之间,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甚至没有什么文化,但却能感受到来自灵魂中对艺术的呼唤,他们为艺术而生,是天生的艺术家。
11日下午,当我们再次来到李爷爷家中,发现门口聚集了百十号村民,他们都是听说今天李老爷子要扯大鼓、跳秧歌,特地从村里甚至临近村里专程赶来的。几位爷爷、伯伯轮番上阵,打起大鼓,敲起锣擦,无需排练,无需商量,只要一个眼神,一个节奏,一段段音乐便浑然天成,这来自于彼此之间的默契,更来源于大家对艺术的共鸣。
像李以彬老人说的:天地就是我们的舞台!台下掌声如雷贯耳,我们也十分激动,跃跃欲试,便拿起小鼓,跟随举花伞的伯伯跳了起来,真正的置身其间,亲身感受鼓子秧歌的魅力,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鼓子秧歌不单单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也作为现如今农村文化的一种特殊的锻炼身体形式、陶冶情操的体育锻炼方式。
一段段精彩的秧歌之后,关王庙村的民间“乐队”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爷爷们用各种自制的乐器演奏着一首首歌谣,诠释着他们心目中的艺术。李老爷子一时兴起,当即教给队员们怎么打大鼓、小鼓和锣,队员们兴奋的随着锣鼓点现学现卖的舞起了秧歌。村民们频频鼓掌叫好。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商河之旅,注定要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生活。